唐詩-獨坐敬亭山

2014042110:54
 


獨坐敬亭山  作者:李白

眾鳥高飛盡,孤雲獨去閒。

相看兩不厭,只有敬亭山。

 

 句 解

    眾鳥高飛盡,孤雲獨去閒

    眾多的鳥兒都已高飛遠去,不見蹤影。僅有的一片孤雲,也獨自悠閒離去。『眾鳥』,是概括無遺的說法,加上一個『盡』字,意即所有的鳥都各有其去處,惟獨詩人自己,只能望空興嘆。『眾鳥』是凡俗之物,去便去吧。『孤雲』,常與隱士為伴,本是漂泊無定之物,與詩人飄蓬般的身世有些相似,然而,正當詩人要注目寄情于它的時候,它竟也飄然而去。這兩句表面上是寫眼前見到的景色,其實是詩人借以表達自己的主觀心境,襯托自己的孤獨。鳥雀的鳴叫聲消失之後,敬亭山中更顯安靜;孤雲從天空中遠去之後,敬亭山上更顯清幽。天地間似乎一空如洗,只剩下寂然獨坐的詩人。

    李白《春日獨酌》『其一』有句曰:『孤雲還空山,眾鳥各已歸。彼物皆有托,吾生獨無依。『其二』有句曰:『長空去鳥沒,落日孤雲還。但恐光景晚,宿昔成秋顏。』正可視為《獨坐敬亭山》前兩句的注腳。這種心境,大概是因歲月蹉跎、志向無成,一身無所依歸造成的。

    相看兩不厭,只有敬亭山

    偌大的天地間,詩人果真孤獨無相親嗎?不!在彼此的注視中,怎麼看也看不夠的,只有他和敬亭山。

    詩人久久獨坐,凝視著山,山也仿佛注視著人,不必說什麼,只覺感情投契,心意相知。中國古代文人在不得意時,往往寄情山水,尋求心理慰藉。尋常人也有這樣的體會,投入自然常能令人愉悅,尤其是身心疲憊時。

    面對現實,詩人落落寡歡,倍感孤寂。面對敬亭山,他暫時遠離塵世,忘懷得失。他的內心得到了片刻寧靜,不再痛苦,不再躁動,精神似乎已有歸依。詩人沒有對眼前風景作任何具體描寫,因為他的本意仍在表現自己的心境,在抒情。他所抒發的,是在自然中得到慰藉、在孤獨中尋到知己的心情。

    向大自然尋找慰藉,雖然能得到暫時的寧靜,但是一旦回到塵世呢?從『只有』二字,我們似乎感覺到詩人的言外之意,也更加領會到他內心的深深孤獨。

    評 解

    誦讀全詩,『靜』是全詩的血脈。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,就在于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高度融合,從而創造出一種『寂靜』的境界,無怪乎沈德潛在《唐詩別裁》中要誇這首詩是『傳「獨坐」之神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