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國】五年級(下)-第十課 果真如此嗎?

2020052114:37
主旨:我們應抱持懷疑的精神和實證的態度,以探求事物的真相。

大意: 我們對許多傳統、權威的道理常信以為真,沒有深入思考,這是不正確的。科學家用懷疑的精神和實證的態度探索真理,我們也應用這樣的精神,破除迷思、探求真相。
 
 

課文

 

 
 

第十課  果真如此嗎?

  對於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觀念,或者權威人士所提出的看法,我們常常會不假思索,信以為真。可是,沒有經過科學方法的驗證,這些道理真的可信嗎?

  伊索寓言裡有一個「旅人與熊」的故事,故事中敘述兩個朋友結伴旅行,途中遇到了一隻大熊。其中一個立刻爬到樹上躲起來,另外一個眼看逃脫不了,就躺在地上裝死,因為他聽說熊是不吃死人的。實際上,遇到熊裝死真的有用嗎?根據動物學家的報告,遇到熊最好趕快逃跑,如果裝死,可能會白白喪失一條寶貴的性命,因為熊只要有肉吃就好了,才不在乎人是否死了。同樣的,即使爬到樹上也無法倖免,因為熊也是爬樹高手。

早期的科學家面對浩瀚的星空,看著滿天繁星,覺得所有的星星都繞著地球旋轉,而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。後來,哥白尼用自己製作的日晷、三角儀……觀測星象,推翻了人類的這個錯覺。經過縝密的研究,他發現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裡的一顆行星,它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,還以太陽為中心,繞著太陽旋轉呢!

因為從前的人自然知識是不足的,對專家、學者又盲目崇拜,再加上當時的觀察工具不夠精密,觀察方法不夠周延,用來分析推理的資料也不夠齊全,因此許多似是而非、欠缺實證的知識就這樣流傳下來。例如:天圓地方、腐草化螢、羔羊跪乳……都是不正確的,人們也糊里糊塗的以訛傳訛,一錯就是千百年。

所幸,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家,秉持著懷疑的精神和實證的態度,不斷的去探索,不斷的去驗證,終於推翻了這些錯誤的認知。他們發現:天圓地方是人類視覺上的誤差;腐敗的雜草不會變成螢火蟲,事實上是螢火蟲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溼潤的土壤中,當卵孵化時,人們誤認牠們是從腐草變成的;羔羊之所以會跪下來喝奶,是因為牠長得太高了,如果不跪下來就喝不到奶。

  「懷疑的精神」和「實證的態度」是兩把科學的鑰匙,不但使我們不再盲目相信傳統觀念及權威人士的看法,更可以幫我們追根究柢、破除迷思、探求真理,還原事實的真相。


 

1.請將這篇課文分成三大段落,並為每個段落命名。(例如:第一段:傳統看法未必可信。第二段到第五段:舉例說明傳統觀念的錯誤。第六段:以懷疑的精神和實證的態度探求真相。)

2.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例子有什麼共同點?(沒有經過驗證的傳統觀念與權威看法,不一定可信。)

3.課文中提到「天圓地方、腐草化螢、羔羊跪乳」這三個流傳許久的錯誤觀念,這些觀念背後的事實是什麼?(天圓地方是人類視覺上的誤差;腐敗的雜草不會變成螢火蟲,事實上是螢火蟲將卵產在青苔上或溼潤的土壤中,當卵孵化時,人們誤認牠們是從腐草變成的;羔羊之所以會跪下來喝奶,是因為牠長得太高了,如果不跪下來就喝不到奶。)

4.我們為什麼對於傳統觀念,或者權威人士所提出的看法,常常會信以為真?(因為從前的人自然知識是不足的,對專家、學者又盲目崇拜,再加上當時的觀察工具不夠精密,觀察方法不夠周延,用來分析推理的資料也不夠齊全。)

5.課文中提到「『懷疑的精神』和『實證的態度』是兩把科學的鑰匙」,你同意上述看法嗎?請從課文中找支持的理由。(同意;以哥白尼為例,他就是對於傳統的知識感到懷疑,才會利用儀器觀察,並經過縝密的研究,最後發現正確的知識。)

(從前)錯誤觀念

天圓地方

腐草化螢

羔羊跪乳

以訛傳訛的原因

工具不良

觀察不周

分析不夠

(現在)科學解釋

視覺的誤差

雜草不會變成螢火蟲

小羊太高只好跪下喝奶

◎傳統的觀念或權威人士提出的看法可信嗎?(傳統的觀念與權威人士提出的看法,不見得可信,必須懷疑。)

◎什麼樣的知識或觀念才是可信的?(必須經過科學方法的驗證。)

◎怎麼樣才不會糊里糊塗的以訛傳訛,而是能發現事實的真相?(我們要抱持懷疑的精神和實證的態度,才能發現事實的真相。)

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證明他的說法?(「旅人與熊」的故事、哥白尼推翻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」、天圓地方、腐草化螢、羔羊跪乳的例子。)

◎舉出伊索寓言的例子是為了強調什麼?(推翻伊索寓言中關於熊的謬誤,證明沒有實證的傳統觀念可能是錯誤的。)

◎標題跟其他文章的不同?(本課課文的標題是一個問題,以前比較少看到這樣的題目。)

◎這樣的標題有什麼用意嗎?(標題就是問題,首先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;而這個反詰式的問句剛好呼應作者提出的論點,答案其實已經隱藏在問題中,讓讀者更快聚焦到作者想要表達的論點中。)

◎第一段同樣是以問題結束,作者為什麼這樣寫?如果直接寫他的看法呢?(延續標題的「果真如此嗎?」,作者雖然沒有提出問題的答案,但其實等於是在告訴我們:沒有經過科學方法的驗證,有些傳統觀念是不可信的。作者用問題陳述自己的看法,吸引讀者接著看下去,從下文中找答案。)

◎最後一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特色?(很清楚的寫出這一課的結論,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論點。)

◎為什麼探索真理,還原事實的真相如此重要呢?(若一再以訛傳訛,可能會誤導其他人。若不多加探查,可能會給社會大眾錯誤的觀念。若散布不實訊息,可能造成社會的恐慌。 )

 
 

補充資料

 

 
 
 

熊和兩個旅人

 

 
  兩個人一起旅行,在路上遇到一隻熊。一個人迅速的爬到樹上,躲在樹枝裡;另外一個來不及逃走,只好直挺挺的躺在地上。熊走過來,用鼻子嗅遍他的全身。他屏住呼吸,盡他所能裝出死人的樣子。熊不吃死屍,便離開了他。熊走遠了,那個人從樹上爬下來,笑嘻嘻的問朋友:「熊在你耳邊低聲說些什麼話?」他回答說:「他給我一個忠告:別再和臨難相棄的朋友一同出去。」

 本文為課文中提到的「旅人與熊」在伊索寓言中的原典。故事原本的寓意為,能共患難的才是真正的朋友,所以出現了一人爬樹,一人因來不及而裝死的辦法,用以凸顯朋友間未能共患難的情形。然而,其中「熊不吃
死屍」卻是不正確的觀念,因此拿來作為課文的例證。


 
 

腐草化螢

 

 
   古人有「腐草化螢」的不科學說法,如禮記 月令:「有鷹化為鳩,雀化為蛤,腐草化為螢。」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或爛掉的竹根變的,這種錯誤的觀念似乎根深柢固。事實上,腐草當然不能化螢,不過,腐草多的地方如果水質不錯,螺貝類、蚯蚓多,就會吸引螢火蟲雌蟲前來產卵,螢火蟲的幼蟲便能在這些地方生活、成長,並在這種棲地化蛹、羽化。所以有螢火蟲從腐草裡生出,而不是腐草本身能變成螢火蟲。
 
 

天圓地方

 

 
  古時候的人認為天的樣子就像一個倒過來的碗,覆蓋在大地之上,大地則是平坦的,並且是個有稜有角的四方形,就像下棋用的棋盤,所謂東西南北四方,應該是針對這種幾何圖形而來,但是察覺出大地是矩形的平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想像你站立在蒙古大草原,四周都是看似無止境的草地,或者是你在大海中的一艘小船上,放眼望去盡是天水相連的海平面,說什麼都很難想像草原或者是大海向外延伸的盡頭,會有四個角落。天圓地方的概念是來自人類最原始的觀察,太陽和其他天體週而復始的從東方升起,西方落下,不禁讓人將天想像成一個半圓,在廣闊的大地上行走,又讓人有平坦的感覺,假如想像古人對天地的感受,天圓地方應該是半球形的天和圓形平面的地,地方的方應該是平坦的意思,而天和地是在遠處相連,半球形的天有一個離地面最遠的位置稱為天頂,天頂的正下方稱為地中。相較於歐洲的地心說和日心說,天圓地方還只能算是以觀測者為中心的說
法。


 
 

哥白尼

 

 
   哥白尼出生於波蘭,十歲那年父親去世,舅父就收養了他。西元一四九一年,哥白尼進入了克拉科夫大學,修讀天文學及醫學。一四九六年,哥白尼到義大利留學,獲得博士學位。在義大利時,哥白尼覺得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學說「地心說」的體系太繁瑣,因此他開始考慮另一種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理論體系﹁日心說﹂。一五○三年,哥白尼回波蘭任職牧師,熱情的為當地的貧民服務,但他並沒有放棄他的興趣。他在教堂裡建造了一座天文觀測臺,進行天文觀測和計算,最後寫成一代科學鉅著—天體運行論。
  在天體運行論中,哥白尼明確指出,地球不是宇宙中心,和別的行星一樣,是以太陽為中心轉動。但當時的科學家們都對「地心說」深信不疑,並以此作為證明上帝存在的依據。雖然雙方的力量相差那樣懸殊,但哥白尼從來沒有退縮過,他始終堅持真理必勝,堅信「真知存在於科學之中」的崇高信念。
 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一書,雖然早在一五一二年左右就完成初稿,但此書一直到哥白尼死前才出版,這麼遲出版的原因不是因哥白尼怕得罪當時的社會,只是怕危及自己的學說,要再經過三十多年的觀察和分析才出版。




 
 

習作

 
P.74

    義大利有一座遠近馳名的比薩斜塔,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前去參觀,不過在西元一五六四年的比薩城還誕生了一位重要的人物,那就是伽利略。
  伽利略提出了許多科學理論和發明,最重要的成就是改良望遠鏡。雖然他不是第一個發明望遠鏡的人,但功能卻是當時最好的,能使遠方的物體看起來比肉眼所看的放大三十倍。他也是第一位用望遠鏡有系統研究太空的科學家,他的重大貢獻包括:發現太陽表面布滿許多黑點;銀河是由幾百萬個小星星組成;甚至,他還發現有四個衛星繞著木星。
  在他從事研究時,認為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所提出「太陽是宇宙的中心,地球和行星繞太陽運行」才是對的,這樣的理論已被教會禁止,但伽利略卻公開宣布支持哥白尼。這樣公然反抗教會的行為,使得自己被判在家裡終身監禁,禁止相關研究和著作,但他還是堅持到底,甚至在晚年時將自己的研究撰寫成書。
      伽利略認為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那些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,而應該在實驗中,以及從實驗所發展出的理論去尋找。他說:「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。」從他身上,我們看到一位科學家追求科學與真理的勇敢。
 
㈠ 文中提到伽利略的發明是什麼?有何特殊之處?(望遠鏡。雖然他不是第一個發明望遠鏡的人,但功能卻是當時最好的,能使遠物看起來比肉眼所看的放大三十倍。)
㈡ 伽利略如何利用這項發明?(他是第一位用望遠鏡有系統研究太空的科學家。)
㈢ 文中提到伽利略的重大發現有哪些?(發現太陽表面布滿許多黑點;銀河由幾百萬個小星星組成;甚至,他還發現有四個衛星繞著木星。)
㈣ 你能判斷出「發明」與「發現」的不同嗎?(發明是指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;而發現是指找到別人從未見過的事物、地方或道理。)
㈤ 伽利略為何被判在家裡終身監禁,禁止實驗和著作?(伽利略公開支持哥白尼所提出的「太陽是宇宙的中心,地球和行星繞太陽運行」的理論,公然反抗教會。)
㈥ 伽利略認為科學的真理在哪裡?(他認為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那些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,而應該在實驗中,以及從實驗所發展出的理論去尋找。)
㈦ 依據本文,你認為哪裡可看到伽利略所說的﹁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﹂?(他公然反抗教會,支持哥白尼的「太陽是宇宙中心」的理論,因而遭到監禁。)
㈧ 請說一說伽利略和哥白尼有沒有相似的地方?(例如:有,他們都敢於挑戰權威,也會透過實際驗證來證明自己的理論……。)
㈨ 你認為科學的精神除了需要﹁特殊的勇敢﹂,還有什麼重要的元素?為什麼?(例如:能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,而不是完全接受書本上的知識;有恆心、有毅力的從實驗中去驗證知識……。)


 
 

短語練習

 

 
面對浩瀚的星空
結構:(動詞)(形容詞)的(名詞)
收起燦爛的笑容
凝視遙遠的山丘
把握短暫的時光
闡述獨特的見解
打破傳統的限制
把握短暫的時光
展現堅強的毅力
整理髒亂的房間
享用美味的水果
克服眼前的困難
整理複雜的文件
探索未知的世界
對抗邪惡的勢力

秉持著懷疑的精神
結構:(動詞)著(形容詞)的(名詞)
收拾著凌亂的房間
懷抱著遠大的夢想
憧憬著美好的未來
打掃著凌亂的房間
瀰漫著歡樂的氣氛
舉辦著浪漫的婚禮
懷抱著崇高的志向
面對著混亂的思緒

不斷的去探索,不斷的去驗證
結構:不斷的去(動詞),不斷的去(動詞)
不斷的去發現,不斷的去挖掘
不斷的去創作,不斷的去學習
不斷的去練習,不斷的去創新
不斷的去發明,不斷的去研究
不斷的去練習,不斷的去嘗試
不斷的去試驗,不斷的去修正
不斷的去研發,不斷的去創新
不斷的去學習,不斷的去進修
不斷的去創新,不斷的去革新
不斷的去練習,不斷的去突破
不斷的去嘗試,不斷去的開發
不斷的去嘗試,不斷的去挑戰
不斷的去研究,不斷的去改良
不斷的去設計,不斷的去創新
不斷的去摸索,不斷的去體會
 
 

造句

 

 
之所以......是因為-(因果複句)

信以為真-相信是真的。

似是而非-表面上好像對,實際上並不對。

糊里糊塗-形容人行事極為迷糊或不明道理。

以訛傳訛-指將不實的言論繼續傳播下去。

追根究柢-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