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文
十三、空城計 羅貫中原著 黃秀精改寫
【作者與作品】
三國演義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撰寫,書中記載的歷史事件和人物,大多真實可考,但內容和情節則有不少誇張、虛構的部分,是中國有名的章回小說。
本課改寫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,敘述司馬懿率兵蜂擁而至,孔明迫不得已使出空城計。生動的描寫孔明沉著冷靜,處變不驚的大將之風,也表現司馬懿多疑的個性,讀來令人拍案叫絕。
孔明調度完後,先帶領五千名士兵到西城縣搬運糧草。忽然有十幾匹快馬報到,士兵回報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朝西城縣而來。當時孔明身邊沒有可迎敵的大將,只有一些文官在身旁,所帶領的五千名士兵,已經有一半先出發去運糧草了,僅剩下二千五百名士兵在城中,所有人一聽到這個消息,全都嚇得驚慌失措。
孔明登上城門眺望,果然遠處黃沙滾滾,魏軍兵分兩路正朝西城縣逼近。孔明隨即傳令將士,藏好所有旗幟,各人堅守崗位,不得隨意走動或高聲喧譁,如果有違抗軍令者,立即處死。孔明接著派士兵把四座城門全都打開,每一座城門由二十名士兵扮作百姓,負責清掃街道,如魏軍到時,絕不可任意行動,他自有妙計。於是,孔明披上外衣,戴上頭巾,帶著兩個書僮和一張琴,在城門上的樓臺,緊靠著欄杆端坐,氣定神閒的薰著香、彈著琴。
不久,司馬懿的先鋒來到城下,一看到這種情況都不敢前進,急忙向司馬懿回報。司馬懿笑而不信,於是止住三軍,親自騎上快馬一探究竟。果然見到孔明坐在城樓上,態度從容的薰香、彈琴。左邊的書僮捧著寶劍,右邊的書僮拿著麈尾,城門內外有二十多名百姓低頭灑掃,旁若無人。
司馬懿看了覺得非常可疑,於是便到中軍,教後軍改作前軍,前軍變為後軍,朝北方山路撤退。次子司馬昭問:「說不定是諸葛亮沒有兵力,所以故布疑陣,父親為何就這樣輕易撤軍?」司馬懿回答:「諸葛亮平生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。如今城門大開,一定有埋伏。我軍如果進攻,必定中計,你們怎麼會知道其中的理由?還是趕緊撤退吧!」於是,前後兩路魏軍全部撤離。
孔明見到魏軍遠去,拍手而笑。將士們驚魂未定,不解的問:「司馬懿是魏國名將,今日率領十五萬精兵前來,為什麼一見到丞相便立即退兵?」孔明回答:「司馬懿猜測我平生行事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,看到城門大開,以為城內必有伏兵,所以就迅速退兵。我絕非想要冒險,實在是迫不得已啊!司馬懿必定率領軍隊前往北方的山路而去,我已經命令關興、張苞二位將軍在那邊埋伏。」
眾人聽了全都驚嘆折服,高聲說:「丞相神機妙算,連鬼神也都無法猜測啊!換作是我們的想法,必定棄城逃跑。」孔明說:「我方只有二千五百名士兵,如果棄城逃跑,想必無法逃多遠,如此一來,能不被司馬懿捉住嗎?」說完,便拍手大笑說:「如果我是司馬懿,就不會輕率的退兵啊!」
造句
迫不得已-出於無奈,不得不如此。
驚慌失措-驚嚇慌張得不知如何應付。
(相反:泰然自若、從容不迫)
氣定神閒-形容人的神態安詳閒適。
(相反:氣急敗壞)
旁若無人-形容說話舉動毫無顧忌,好像四周無人。
神機妙算-神奇的機謀策略。
一探究竟-看清楚、弄明白。
蜂擁而至-比喻如蜂般擁進來。
……於是……- (承接複句)
-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? 答:羅貫中
- 司馬懿和孔明在城中可用的士兵,各有多少人?ˉ
答:司馬懿:十五萬人;孔明:兩千五百人
- 面對敵我懸殊的人數差異,孔明採取哪些行動來應對?
答:孔明下令將所有旗幟藏好,各人堅守崗位,
不得隨意走動或高聲喧譁,如果有違抗軍令者,立即處死。
派士兵把四座城門全都打開,讓二十名士兵扮作百姓,清掃街道,
孔明氣定神閒的在城門上的樓臺,氣定神閒的薰香、彈琴。
- 為何所有人一聽到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攻城會如此驚嚇?
答:因為孔明身邊沒有可迎敵的大將,只有一些文官在身旁,城中軍力已經分派一半前往搬運
糧草,僅剩二千五百名士兵。
- 將城門大開是非常冒險的事,孔明為何敢下令將城門大開,使用「空城計」呢?
答:因為如果正面迎敵,孔明他們的人數太少,不可能會獲勝,因此他決定使用險招「空城計」。
他知道這樣違反自己平時用兵的謹慎習慣,反而會使司馬懿起疑,懷疑有詐。
- 什麼原因讓孔明沒有選擇棄城逃跑,反而大膽使出空城計?
答:司馬懿了解孔明行事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。
- 孔明運用「空城計」的目的?ˉ
答:雙方實力懸殊,迫不得已使用。他運用的是一招險棋。利用司馬懿多疑的個性。
- 司馬懿看到城門大開,他有什麼反應?
答:他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。如今城門大開,一定有埋伏。
我軍如果進攻,必定中計,所以立刻撤退。
- 司馬懿落入孔明空城計圈套的原因?
答:認為孔明平生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 認為孔明氣定神閒的態度,必定有詐
認為城門大開,一定有埋伏。
- 何處可看出司馬懿的多疑個性?ˉ
答:司馬懿對先鋒的回報笑而不信,止住三軍,親自騎上快馬一探究竟。ˉ
司馬懿到中軍,教後軍改作前軍,前軍變為後軍,朝北方山路撤退。ˉ
司馬懿:「諸葛亮平生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。如今城門大開,一定有埋伏。」
- 司馬懿在落入孔明「空城計」的過程中,他的想法和行動產生了什麼變化?
答:一開始對先鋒回傳的訊息感到懷疑,不敢置信,決定自己一探究竟。
待親自看到孔明氣定神閒的樣子,反而擔心有埋伏,認為其中必定有詐,於是決定撤兵。
【懷疑回報的訊息à親自一探究竟à擔心埋伏à撤兵】
- 何人認為諸葛亮沒有兵力,所以故布疑陣?ˉ答:司馬昭
- 孔明回應將士:「我絕非想要冒險,實在是迫不得已啊!」讓孔明「迫不得已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?
答:城裡只剩二千五百名士兵,棄城逃跑也逃不遠。(人數少無法逃遠,反而會被魏兵捉住。)
- 孔明推測司馬懿的軍隊往北方山路撤退時,他下了什麼命令?
答:立刻派兵前往北方山路邊埋伏。
- 依據空城計一文的描述,孔明、司馬懿這兩人的個性分別有什麼特質?
答:孔明:沉著冷靜,處變不驚的大將之風。司馬懿:行事謹慎,眼見為憑,個性多疑。 - 在空城計一文中,可以知道孔明和司馬懿交戰多回,非常了解彼此的個性,作者使用哪些敘述來表示他們對彼此個性的描述?
答:作者利用兩人的對話來表示,例如:
孔明回答:「司馬懿猜測我平生行事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,看到城門大開,以為城內必
有伏兵,所以就迅速退兵。」
司馬懿回答:「諸葛亮平生謹慎,絕不輕易冒險。如今城門大開,一定有埋伏。我軍如
果進攻,必定中計,你們怎麼會知道其中的理由?還是趕緊撤退吧!」
- 讀完空城計一文後,可以得知「空城計」的勝敗關鍵是什麼?
答:勝敗的關鍵是孔明冷靜沉著的態度及他對敵人非常了解。在面對十五萬大軍壓境,孔明要
先能穩定軍心,並且讓士兵們信任他的安排。他自己也要非常鎮定的在城樓上彈琴,不讓
琴聲透露半點焦慮。孔明一方面以語言及自己的沉著安定軍心,同時對士兵發出嚴格軍法
--違抗軍令的人,立即處死。另外,再加上他了解司馬懿的個性,知道他多疑的性格,因
此「空城計」才能成功壓制住十五萬大軍進攻。
- 孔明使用「空城計」成功退敵一事,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道理?
答:遇到危急的情況要冷靜沉著、臨機應變,才能解決問題。【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】 - 空城計能夠成功的原因?
答:孔明穩定了士兵緊張的情緒。
士兵們遵守孔明嚴格的軍令。
孔明非常了解司馬懿的個性。ˉ
◎ 孔明先、後的反應與態度
|
先 |
後 |
反應 |
登城門眺望 |
傳令:1.收旗幟 2.不亂走動,違者處死。 3.打開城門,扮百姓打掃。 |
態度 |
確認、核對訊息 |
冷靜沉著、及時應變 |